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鉛酸蓄電池原理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鉛酸蓄電池原理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鉛酸電池的構造與原理?
鉛酸電池是一種使用鉛及其氧化物制成的蓄電池,主要由正極板、負極板、電解液和隔膜等組成。其構造和原理如下:
正極板:采用氧化鉛和電解液,在充電狀態(tài)下,正極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鉛。
負極板:采用純鉛制成,在充電狀態(tài)下,負極的主要成分是海綿狀金屬鉛。
電解液:通常為硫酸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溶液。
隔膜:位于正負極板之間,起到隔離和保護的作用,防止電池內部物質相互接觸而產生短路。
鉛酸電池放電狀態(tài)下,正極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負極主要成分為鉛;充電狀態(tài)下,正負極的主要成分均為硫酸鉛。一個單格鉛酸電池的標稱電壓是2.0V,能放電到1.5V,能充電到2.4V。在應用中,經(jīng)常用6個單格鉛酸電池串聯(lián)起來組成標稱是12V的鉛酸電池。
鉛酸電池原理?
鉛酸蓄電池內裝有多空多層的二氧化鉛板和松軟多孔的Pb板,整個電池內充滿了硫酸溶液。
放電時,負極板(鉛板)逐漸被氧化成硫酸鉛,正極板(二氧化鉛)逐漸被還原成硫酸鉛,兩個極板生成的硫酸鉛都釋放到溶液中,此時溶液漸漸降低了酸性,比重增大。充電時,溶液中的硫酸鉛分別被還原成鉛和氧化成二氧化鉛。
找鉛酸電池的原理?
工作原理:充電時,在正極板上的氧化鉛變成了棕褐色的二氧化鉛,在負極板上的氧化鉛就變成灰色的絨狀鉛。
鉛蓄電池放電時,正負極板上的活性物質都吸收硫酸起了化學變化,逐漸變成了硫酸鉛,當正負極板上的活性物質都變成了同樣的硫酸鉛后,蓄電池的電壓就下降到不能再放電了。
此時需要對蓄電池充電,使其恢復成原來的二氧化鉛和絨狀鉛,這樣,蓄電池又可以繼續(xù)放電。
常用鉛酸蓄電池的構造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常用的鉛酸電池,內部是有網(wǎng)格狀的鉛板和絕緣紙組成的,內部節(jié)構非常簡單。現(xiàn)在用的比較多的有兩種。一種是叫全封閉電池,所謂的全封閉電池,就是出廠前早已加好稀硫酸液了的電池,是看不到加液空的。
另一種是叫水電池,所謂水電池就是出廠不加稀硫酸的,它是隨出售隨加稀硫酸的電池。總之,這兩種電池用的比較多,應用的范圍也比較大。
鉛酸電池發(fā)明過程?
1859年,普蘭特發(fā)明了鉛酸電池。
自普蘭特在1859年發(fā)明了用反復充放電使鉛板形成活性物質,以稀硫酸為電解質的第一只鉛酸電池算起,鉛酸電池的發(fā)展正式揭開序章。
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世博會上,比利時出生的法國工程師格拉姆在布展中偶然接錯了導線,把另一直流發(fā)電機發(fā)出的電接到了他自己送展的直流發(fā)電機的電流輸出端,弄拙成巧間,鉛酸電池賴以生存的直流電動機問世,鉛酸電池自此有了可靠的電源。
1881年,英國人色隆發(fā)明了鉛銻合金板柵,這種板柵與富爾涂粉方法相結合,出現(xiàn)了所謂涂膏式極板。同年,法國人富爾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在鉛上涂膏以形成活性物質方法。兩者為鉛酸電池的可連續(xù)生產奠定了工藝基礎。
1882年,Cladstone與Tribe提出硫化理論,建立了公認的化學反應式,鉛酸電池充放電循環(huán)的基本原理和工藝路線得到了確認。
1883年,著名化學方程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被提出,標志著當時的科學家已經(jīng)掌握了鉛酸電池充電、放電的可逆反應。
1886年,Udor及Lucas完成了方便的形成式正極板制法。
1910年,美國的Exide公司正式推出管式正極板。
1935年,Haring及Thomas發(fā)明鉛銻合金板柵;同年,Slegler發(fā)明玻璃絲管代替以前用于管式極板的硬膠管。
1970年,Deviff創(chuàng)制第一個用貧液式結構的閥控式蓄電池。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鉛酸蓄電池原理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鉛酸蓄電池原理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