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汽車蓄電池模型圖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汽車蓄電池模型圖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坦克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空間有多大?
坦克從外面看起來好像體量不小,不過如果除掉防護裝甲、發動機倉、彈藥倉,燃料倉以及內部的各種設備等,坦克內部的空間其實還是挺小的,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寬敞,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擁擠,畢竟坦克是一種戰爭機器,主要目的就是為戰爭服務的,而不是用來享受的,所以,其上面的一切設計都是了能夠擁有更猛的火力和更高的防護。比如下圖是美國M1A2主戰坦克的結構示意簡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單單是坦克的動力倉和彈藥倉兩個部分就已經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間了,乘員倉所占的空間比較緊湊,艾布拉姆斯是沒有自動裝彈機的,使用的仍然是人工裝彈,所以,里面的乘員加上裝填手在內一共有4個(包括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但是圖中只顯示出來3個),下面再通過一組動圖來看一下坦克在作戰的時候,里面的乘員是怎樣工作的:
從這幾張動圖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坦克內部的工作環境確實算不上多寬廣,可以說還是挺擁擠的,坦克射速的保證就必須依賴乘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以及默契配合了,還有,不是所有的坦克上面都是有空調的,就算有空調,一般也是給車載設備降溫的,所以,如果是在炎熱的環境,比如沙漠作戰的時候,坦克的內部環境應該會讓你欲仙欲死的,本來空間就窄,又處于一個幽閉環境中,再加上開炮后的硝煙味、汗味等一系列亂七八糟的氣味混在一起,這樣的環境還是挺感人的。
一個字,窄。無論是過去的一戰二戰坦克,還是當今的現代坦克,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坦克制造在進步,坦克的人機效能不斷地提升,但坦克的內部空間擴大緩慢
(蘇聯二戰后裝備的IS3坦克的駕駛艙內部圖,可見十分狹窄,視野不暢)
坦克內部空間的大小受以下幾個要素的限制,一,橫向上的大小——車體寬度及炮塔座圈的直徑;二,縱向上的大小,炮塔頂高度,車底高及懸掛系統占用高度:三,內部裝備武器及人員數量。
首先,橫向上和縱向上的大小很好講。將現代蘇系和西方系坦克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蘇系坦克內部空間都普遍十分狹窄,即使使用了自動裝彈機,將副炮手從戰斗序列中踢出,留給其余乘員的活動空間仍然十分有限。
(蘇系坦克普遍存在外形低矮,內部空間狹窄的問題)
坦克里面是非常狹窄的,各種設備擠得滿滿登登!人在里面就像“沙丁魚罐頭”,這張照片是英國伯文頓坦克博物館里展出的一輛“百夫長坦克”(百人隊長)的剖面,里面的“模擬兵人”是彈藥手,正在裝填彈藥。
這張是車長和炮長位置,腿根本都伸不直!座椅也簡陋不堪,坐在上面很不舒服,再加上坦克要在各種復雜路面上行駛,都能把屁股顛兩半兒!
這是駕駛員位置,歐美早期的坦克也是采用操縱桿控制,到了1960年代后才普及液壓助力方向盤,駕駛員進到駕駛位置只能半躺狀態,也非常的不舒服,還要用力搬動操縱桿體力消耗非常的大。
通過這幾張照片已經了解到了坦克內部的狀況,如果按照平米來計算,加一塊兒大概其在8~10個平方左右,可問題是里面不只是有坦克乘組,這里面還有40發左右的炮彈、各種機械,液壓裝置、電器,通訊設備、消防器材...一下子就把空間占沒了,分配到人的活動空間是很少的,真正做到的一切為了打仗,任何與舒適性有關的統統取消掉!想吃飯只有野戰食品,想上廁所?小便有飲料瓶子或者是鋼盔,大便就只能把車地板的安全門打開蹲下...。
歐美坦克人機工程學和環境工程學設計還算好了一些,蘇制坦克就更差了很多,圖片是伯文頓坦克博物館內的T–54A坦克整車剖面,丫丫杈杈更是讓人透不過氣!加之蘇制裝備在制造上顯得不精巧,給人留的空間就更小了!所以,蘇聯坦克兵在選拔時身材是受限的,人高馬大的搞不好進都進不去。早期蘇制坦克的駕駛位置也要比歐美坦克小一些,并且操縱桿液壓助力性能也不好,T–62坦克甚至為駕駛員預備了一柄幾磅重的手錘,倒擋時要用手錘向后砸幾下才行,靠臂力后搬操縱桿是很困難的。
總之,坦克內部不但空間狹小,空氣質量也很差!柴油味兒、火藥味兒、尿騷味兒、野戰食品味兒...五味雜陳!還有大馬力柴油機發出的巨大轟鳴,其它傳動機械強烈噪音、還伴隨著夏季40度以上的高溫,人待在里面就和桑拿室一樣...所以,坦克兵是最堅苦的兵種之一!不論任何國家的坦克兵都是好漢!
內部構造相當節省,畢竟是去打仗,不是觀光旅游。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個人在不到2米長,2米寬,1.6米高的空間內執行任務,引擎和武器同在一處,加上沒有減震和消音裝置,甚至武器開火后的硝煙都無法排出,還要忍受50°的車內溫度。環境真心不好,車內充滿一氧化碳廢氣、汽油、機油和火藥味道,不少乘員在戰斗中就暈厥過去。這是坦克剛出現時的狀態,畢竟坐在里面“感覺”上不會死掉。
后期坦克隨著機動、防護、武器的提升開始為乘員設計單獨的區域執行各自的任務。二戰時,基本“空間”最寬籌的就是裝填手了,畢竟需要“轉身”去取彈藥。其次是車長,時不時需要探出身體去車外“觀察”敵情(危險系數很大)。最為窩屈的當屬駕駛,“坐上去”根本無法回身。
二戰后期隨著工業水平的進步,“開坦克”逐漸與開汽車相差無幾,內部空間人員逐漸固定,分別是駕駛員、通信員、車長、炮手、裝彈手5人。區域逐漸成為,底盤駕駛和炮塔操作兩個區域。如同家具裝修中功能劃分一樣,這樣的劃分后,“空間感”顯大!實際上,坦克的空間依舊十分狹小。裝甲的厚度占據大部分空間,以至于在人員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現代坦克的自動化程度超越汽車,大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因此,舒適的和空間結構非常合理。比如裝填手甚至能在車內站起來:
坦克,陸戰之王,開始出現于一戰戰場,名曰馬克1型,由英國人研發投入戰斗,后來二戰中的德國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特長,開發全新戰術名曰閃電戰,坦克于此正式開始成為戰場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于掩護步兵進行作戰和消滅敵方裝甲力量。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幾乎無敵的存在,而坦克內部則由至少四名成員控制,他們在坦克內部作戰的空間是怎么樣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員組成,二戰坦克則普遍是五人成員組,他們分別是駕駛員,通信兵(現代坦克取消了該職位,由車長兼任),車長,裝填手和炮手組成。他們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信兵和駕駛員位于底盤前部,其他三人則在炮塔當中。駕駛員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個坦克裝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擊穿,當場去世,且位置極為窄小,坐下后甚至連轉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間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裝填手的位置還是相對很寬敞的,畢竟裝填手需要轉身拿取彈倉內的彈藥在進行主炮的裝填,需要空間轉身,而車長的位置其次,有個座椅能坐著,平時需要探出頭觀察外部情況(該舉動十分危險,很容易被對面的機槍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車長指揮下控制炮塔旋轉和主炮開火任務,不需要太大的空間,現代坦克空間相比二戰其實總空間沒有變大多少,但是因為模塊化布置的關系,為成員組提供了盡可能大的空間,所以感覺會空間更大一點。
圖為臺軍M60A3主戰坦克的炮塔內部空間圖,可以看到車長與炮長的位置可以說是相當的擁擠。裝填手則有相對大一些的空間來操作。但也要注意M60A3的車高高達3.2米。我軍現役的96式坦克則只有2.3米高。蘇制的T-55/54與我軍的59式坦克也只有2.4的車高。這樣看來誰的目標更明顯也是一目了然。
對于數十噸重的坦克來說,其內部空間并不算大。尤其是蘇系坦克,它車體要比西方主戰坦克小,其炮塔的座圈直徑也小。炮塔內不光要有人員的空間,中間還要加個主炮的裝填裝置,炮塔周圍的炮壁上還要裝各種設備,其實還是很擠的。但由于坦克成員在操作過程中,除了裝填手之外,其他們的活動范圍幅度并不是太大,因此,每一個成員的相對的獨立空間還是夠用的,乘員可以360度活動;但也不要過于樂觀,基本上人在座位上距離其四周的炮塔內壁加裝的各種設備只有約幾十厘米的空間。一旦在野外遇到路況不好,顛簸時還要注意固定自己的身體,防止被顛起來身體部位撞到四周設備,同時開火的時候也要注意固定身體。當然,這也限于成員的體形。身高體寬的會覺得很擁擠,甚至進炮塔都會覺得困難。
這張據說是T-72坦克內部的空間圖,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看到的坦克乘員的內部空間到底有多大。基本上不比上中學時一個課桌空間大多少。
個人曾體驗過我軍96A坦克的炮塔內部及坦克博物館的59式坦克內部。首先兩型坦克分別是我軍戰后一代產品和二代半產品,59式成員為4個,96A則為3個,減少一名成員的主要原因是96A配備自動裝填裝置,這樣裝填手就可以不用單獨配備了。但59式坦克需要裝填手,因此其內部空間比96A坦克要擁擠多了。不過96A內部也不是太寬敞,無論炮長還是車長的位置,其每個人的空間不會比上學時你的座位空間能大出太多。
前蘇聯時,其裝甲部隊會優先選擇一些中亞地區的士兵,因為他們身形較小,比較適合車身低矮的T系列坦克。而西方的主戰坦克例如豹II、M1A2、挑戰者等等,這些坦克其噸位都超過60噸或接近60噸,還是采用焊接工藝的制造的炮塔,其內部空間要明顯大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歐洲人的體形高大,另外配自動裝彈機坦克也少。4個高大的乘員需要的空間肯定比蘇式坦克鑄造的蛋塔半圓型炮塔要大一圈。舉例美軍M1系列主戰坦克中,只有裝填手的位置是最寬的,因為他需要站立操作,空間不夠裝不了彈。這里需要說明一下,西方坦克雖然重量大,體積大,但其防護水平并不比蘇系坦克要強出多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汽車蓄電池模型圖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汽車蓄電池模型圖紙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